建筑的形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吸引了人们对建筑物外部形状的关注,而且即使没有人进入建筑物也可以传达建筑物概念和特征的信息。另一方面,功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术语,它考虑的是空间或建筑物中将要使用的用途或活动,包括技术,空间使用和建筑材料。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提出了“形式产生功能”(Form produce function),以强调建筑和矛盾性和复杂性。另一位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却提出“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概念,也成为了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具有某种形状,也就是说,一种形式,外在的外表,可以告诉我们它们是什么,从而将它们与我们自己以及彼此区别开来。”
如今的技术实际上增强了建筑物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因为新技术,样式和材料使我们能够修改和更改旧形式,从而使其适合当前空间的所需功能。所以建筑物实际上传达了大于功能的意义,无论它们的形式是故意的还是非故意。将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合并为一个方法并通过建筑进行表达,以便观察者将这种功能和形式关系解释为建筑创作本身的表达,使建筑设计师可以自由选择功能形式之间的关系。
现代化的办公室已将这种方法发展为一个公式:核心区域为公用空间,边缘区域为重点空间,所有空间均由流通缓冲。这些高度专业的工作空间会根据其功能或心情吸引个人。由于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站组,私人办公室和封闭式会议室上,因此很容易忽略中间的空间。但是在这些被动空间中,有机会在建筑环境中定义新的体验。公司的文化和环境提示会影响饰面的选择,当与建筑和功能保持一致时,这些饰面可以指定专门用于联系的新空间。这些功能性选择具有激发协作,定义空间,促进血液流通,产生偶然性瞬间和创造神秘感的能力。
作为建筑空间中最独特的平面,地板在这种 “形式跟随功能”设计方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种互动使地板能够与我们每个人进行交流,同时改善空间的质量和功能。模块化是该部分的关键,它允许纹理和颜色在区域之间移动,让使用者可以感觉到脚下的触觉变化,同时看到前方区域的颜色和图案不断变化。无论是封闭的,开放的还是自发的协作区域,都旨在使我们流连忘返。空间点缀毛绒地毯,充满了嬉戏和想象力。考虑使用动态人字形安装,以向彩色图案混合添加额外的弹出效果。
倾斜的装置或带有汇聚颜色的图案可以暗示动作,产生速度并为即兴对话创建碰撞空间。设计出稳定的彩色节奏,以模仿路径。
连接和断开连接对于平衡工作场所的能量都很重要。孵化空间采用柔和,中性的方法。毛绒质地可以捕捉声音,并让空间保持安静,舒适和安全。更少的图案和对纹理的更多强调创造了一种超越公共空间强度的亲密体验。
技术和建筑空间的新方法正在创造动态空间,并促使人们面对面地建立联系。这些精心策划的形式启动了散布在整个混合使用空间中功能上的交互。使用地板,墙壁的颜色,织物和家具作为直观的环境线索,可以强调或者重塑空间的功能。
很多建筑学生在面对历史书中的各种理论时都会有一个误区,就是默认它们是绝对正确的“真理”,但实际上它们只是建筑师自己发明出来的说法,面对的是特定的问题和需求,并且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拿功能决定形式来句例子。大多数建筑学生多少都听说过路易斯・沙利文的那句“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追随功能)”。
但这一理念的背景就是美国住宅工业和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导致人们需要高效、巨大和能够快速建造并且工业化的建筑。所以才会有建筑师发明出相应说法,从而吸引抱有这种需求的顾客的青睐。
当然现实没有那么简单,两者是相互影响的,人的能动性也会产生作用,但总体上,建筑风格或者理论的背后都有时代以及“供需关系”的影子。
而当二战之后,社会面临复杂的问题时,这种机械化的形式-功能对应关系也相应地受到了质疑。新一代建筑师们在国际建筑会议上对现代主义的大佬群起而功之,质疑功能主义,对形式的意义提出了新的看法。
才会有比如荷兰结构主义,比如team 10,阿尔多・凡・艾克。还有比如赫曼・赫兹伯格的“形式要能勾起人们自发的改造”的论调。所以“建筑中到底是功能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功能?”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是个问题。毕竟你要是在设计时,决定要让形式决定功能,也不会有一个叫“建筑”的人蹦出来对你大喊:“不行!功能要决定形式。”这些理论,说到底是建筑师自己发明出来,帮助指导自己设计,并且让自己的设计更有合理性,更加能唬人的(非贬义)。你要是设计了一个形式比较夸张的建筑,你就可以说“功能追随形式,启发人们未曾想过的新功能”,你要是设计了一个比较重视功能的设计,你就可以说“形式追随功能,尊重使用效率”。这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况且,即便是功能主义的现代建筑,其实也没有真的那么“形式追随功能”。
形式和功能是相互遵循的,这取决于要设计的建筑物。有时设计一个特定的空间必须具有某种形式才能传达其信息和概念。另一方面,一些建筑物仍然需要功能作为其主要原则,以便移交建筑物的真正目的和需求。
建筑师需以一种既实用又耐用且时尚的方式来设计结构,而不是沉迷于创建满足美学需求但不能满足其功能目的的奢侈形式 ,或是为了追求功能而盲目提高形式的成本。所以不管是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还是文丘里的“形式产生功能”理论,都旨在设计中能将建筑的形式和功能最大化的呈现出来。特别是当今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形式和功能的合并也逐渐成为了建筑新的表达方式。大家可以回到方案的初衷,去思考自己的设计想要表达的主旨,该从哪个出发点来推进才能更好的实现设计的双重效应。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同学们可以对于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并在今后的方案中从设计本身出发,以便平衡它们的轻重,达到最优的建筑效果
传统的功能与形式的问题早已经不是当前建筑的焦点问题,就好像思维与存在或本体与认识的基本哲学题问,我们永远可以讨论,但在当下意义不大。功能与形式这二者并没有谁决定谁,我们倒是可以说功能与形式的相互推敲决定了建筑。